“酵素不仅能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病性,还可以当洗涤剂用,能刷锅洗碗、洗脸、洗手、泡脚、冲厕所等,既能变废为宝,又能处理垃圾……”近日,在沁阳市太行街道东沁阳村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一边现场教大家用果皮菜叶制作酵素、一边说。
沁阳市太行街道东沁阳村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只是全市践行文明时尚的一个缩影。在市住建局大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倡导下,全市涉农行政村和自然村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传播文明健康生活新时尚。
2022年,市住建局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严格按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四个环节”和“一个目标”的总体要求,围绕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市、县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了上下协调、步调一致的推进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部门沟通协调,同频共振,确保了乡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前提基础和组织保障。
市住建局在对全市农村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摸底汇总的基础上,指导各县(市、区)科学制订2022年购置建设计划,落实建设经费保障。结合焦作山区、丘陵、平原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统分结合,以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为单元,充分考虑镇村分布、政府财力、集体经济、人口规模、交通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模式。宜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的,就采取集中统一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不宜统一收运、集中处理的,因地制宜建设一些小型化、分散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处理。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运行共投入16954.75万元,配备保洁车2081辆,垃圾收集桶(箱、池)94446个,大型垃圾运输车128辆,乡镇垃圾转运站105个,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4个,保洁员6663名(保洁人员超过了标准2‰配备),生活垃圾转运量5.22万吨/月,陈年生活垃圾清理量0.12万吨/月,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自然村,有效治理率达到100%。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更是乡村建设的“牛鼻子”。根据焦作市空间国土规划,加快建设东部、西部静脉产业园,在县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中,明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合理确定设施类型、数量和规模,统筹衔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住建局对南水北调沿线、沿黄焦作段等重点区域的乡镇(街道)、行政村情况进行统计摸底汇总,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进行调研,制订专项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在明星村、示范村、传统村落、沿黄和南水北调中线焦作段沿线、“一区两带九组团”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所有节点村等六类村庄,在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召开了工作推进会,细化落实治理措施,科学把握时间节点和推进步骤,因地制宜选择源头分类减量路径方法,全面开展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
以南水北调沿线两侧、黄河流域焦作段和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附近区域为重点,市住建局进一步排查整治,巩固36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清零销号成果;全面完成了179个农村敞开式垃圾池的取缔任务;防治产生新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和敞开式垃圾池,重点防止其反弹。
目前,全市涉农乡镇(街道)已配备垃圾分类桶(箱)36452个,垃圾分类收集车407辆,已建设堆肥池161个,垃圾分类终端处置设施1座,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128座,其他资源化再利用设施355个。
市住建局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结合农村特点和农民生活习惯,充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推进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法。
重点抓好沿黄流域环境治理村庄、黄河高质量发展区建设覆盖村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村庄、“一区两带九组团”覆盖村庄、传统村落的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率先实现了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加强易腐烂垃圾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易腐烂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
做好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建立以村级回收网点为基础、县域或乡镇分拣中心为支撑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强化有害垃圾收运处置,对从生活垃圾中分出并集中收集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的,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相关规定进行管理,集中运送至有资质的单位规范处理。
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省级、市级、县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工作,探索总结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如今,随着市住建局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落实,广袤的怀川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